对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11号提案的答复
张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发挥“枢纽”区位优势助推郑新一体化发展的提案》(提案111号)收悉,提案中提到了将高新区作为连接新乡郑州城区的中间“枢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注重郑新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等建议。结合我委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充分发挥高新区“枢纽”作用
着力解决制约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郑新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一招四引”,持续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开展“延链、补链、扩链、强链”招商,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围绕航空航天、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三大领域进行产业布局,汇集了新飞制冷器具、平原滤清器、艾迪威、正大无人机、河南天一航空、胜达过滤、平原工业滤器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相继启动建设了新乡高新区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园、新乡氢能产业园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助推装备制造产业不断集聚壮大。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精准诊疗、医疗器械与高端耗材、动物保健以及功能性食品等五大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制造、医药物流、大健康服务等产业环节,产品涵盖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传统制药、现代中药等四大类。依托正在建设的新乡万华生命科学产业园、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河南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华大基因华中中心和博济医药等项目,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围绕半导体、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业态进行布局,相继引进华为、东软、冠晶等一批知名企业,建设了新乡大数据产业园、华为云计算中心、中科数字经济技术产业研究院等载体和研发单位,着力构建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二是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围绕“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发动机-整车”产业链,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建成河南省首个氢能专业园区,被氢能行业权威媒体评为全国最佳氢能产业园,力争3-5年,打造成全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高地,实现氢能核心装备的自主化制造和燃料电池汽车用氢规模化供给。加快新乡氢能产业园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涉氢厂房、氢燃料发动机、涉氢装备等。三是推进开发区改革。全面贯彻省开发区整合和“三化三制”改革的要求,强力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围绕“创新至上、项目第一、效率优先”三大工作理念,以“全员聘用制、薪酬激励制、绩效考核制”为根本路径,通过改革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彻底打破束缚发展的旧体制,迅速瘦身健体,迅速增强动能、迅速进位升级。
二、注重顶层设计,错位布局抱团发展
结合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抓起,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开发区建设等工作。一是加强都市圈顶层设计统筹。从郑州都市圈整体发展目标出发,统筹各成员发展规划、产业规划、招商政策等顶层设计,明确各地区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促使各城市各产业类顶层设计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特别是要加强都市圈规划立法工作,全面提升各类规划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强化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二是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空间载体,但都市圈内普遍存在园区分布分散、功能重合、效益较低等现象。要以此次开发区改革为契机,加快园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特别是要提升土地供给,为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留足空间。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探索飞地园区等共建模式,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统筹各地前沿科技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布局,统筹布置中试平台、检测平台、共享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三是着力优化县区产业布局。突出郑新融合,结合各地产业特色,进一步优化全市制造业布局,着力形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一核两区多点”发展的新布局。一核:以市区(包括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引领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池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氢能与储能、基因工程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区:以平原示范区、原阳县、新乡县、获嘉县为主的郑新产业融合先导区,积极承接郑州外溢产业,加强郑新产业协作配套。以长垣市为主的新型工业化提升区,重点发展起重、医疗器械等产业。多点:支持其他县(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0余家、工程研究中心90余家、工程实验室50余家。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下一步,我委将持续聚焦郑州都市圈重点产业前沿领域,鼓励领域内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争创更多国家级、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发挥推动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引领作用,为加快郑新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