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17号提案的答复
张新峰委员:
十分感谢您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支持。关于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17号提案,经认真研究,对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建议内容,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把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成效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治化营商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提供新动力。
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一是政务服务“一门”“一窗”“一网”办理。建设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精简审批环节,取消不必要的申报材料和证明材料,积极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免费帮代办服务等制度。目前,我市行政许可类即办件占比达52.73%,承诺时限压缩比例达75%以上,不见面审批占比达到90%以上。二是明确业务办理时间标准。各单位以分钟为单位制定并公示即办件办理和承诺件受理时间标准,每天通过预约系统和办件系统对办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监管通报。三是持续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推进解决审批难。办理建筑许可审批环节精简为10个,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产业类项目全流程办事时间压缩至4.5个工作日,办理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均实现容缺办理、并联办理。
二、完善企业维权投诉处理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有诉即办工作制度。出台《新乡市营商环境举报投诉及办理办法》等,细化梳理投诉举报问题接收、受理、分流、办理、回复等流程,实行限期办结和销号管理制度,确保投诉举报处理程序统一规范。二是实施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公开向社会征集107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对我市营商环境领域政策落实、行政服务、行业风气等市场主体关切的重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监督,提供损害营商环境的案件线索,收集、提交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有关意见和建议。三是设立12345热线营商环境专区。24小时受理营商环境咨询、建议和投诉服务。2022年第一季度共收到并向市纪委监委转交各类市场主体对我市营商环境的意见2885条,梳理问题116条,对制度性、政策性问题限时研究处理。
三、拓宽政企沟通渠道
一是建立“一码惠企”平台。全面梳理涉企政务事项、监管事项、惠企政策等信息,建设全方位多角度企业数据库,实现为企业画像,服务精准化、智能化。目前平台已上线功能有码上名片、码上政策、码上诉求、码上监管等模块。二是省内首推“双向挂职”制度。选取3021名市、县两级业务骨干为“四上”企业和省市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员,担任企业和项目的惠企政策宣传员、发展情况调研员、涉政事务协调员、行政执法监测员,年度择优表彰;选派101名优秀企业人才到市、县两级职能部门交流学习,有效降低政企沟通互动成本。三是推行“万人助万企”活动。33名市级领导分包102户重点企业,设立5个工作专班和15个服务工作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保障政策直达。四是开展市场主体大回访活动。组织市、县两级有关单位对办理过涉政事务的所有服务对象进行回访,收集企业群众对相关政策的问题建议,制订整改台账,疏通政策落地堵点,保障政策惠企实效。
四、加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
一是提升涉企审判执行质效。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建立民商事纠纷绿色通道,实现当天应立尽立,上诉移转用时压缩到26.41天。全市基层法院统一组建证券期货、公司类纠纷专业审判团队,以专项案件审判周期带动民商事案件审判质效。二是开展“保市场主体、助企业发展、清挂案积案”专项活动。建立案件清理工作台账,实行专人专案、限期解决,全面清理涉及民营企业市场主体及企业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久审不结、久执不结案件。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不断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顶层设计,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中肯建议,希望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