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40号提案的答复
新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040号提案的回复
省委、省政府站位新发展格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出郑州都市圈“1+8”扩容提质发展,为新乡与郑州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推动新乡与郑州一体化发展,对于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支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围绕落实中央、省委精神,按照省“两会”部署要求,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两地三区一枢纽”总体目标,紧紧扭住郑新一体化发展龙头,把郑新一体化作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引爆点,以城市南向发展为主攻方向,立足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城乡空间合理有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力实施“一轴两翼一组团”空间发展格局,以平原示范区为中心,高质量建设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统筹原阳县城和获嘉产业新城,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一体化空间布局。主动对接“1+8”郑州都市圈规划,把郑新一体化作为推动我市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引爆点,实施城市南向发展战略,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南向发展规划、市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三线”试化,明确了“一轴两翼一组团”空间发展布局,“一轴”即以主城区到新乡县、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为主干,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先导区;两翼即以辉县市、获嘉县和卫辉市、延津县为两翼,打造郑新一体化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带;一组团即以封丘县和长垣市为组团,打造长封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
(二)以创新为引领,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在新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落实出台的“自创区新八条”,在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关键环节发力,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措施”,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股权或期权,实现由“分粮”向“分田”转变,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组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高远公路养护公司获批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用,华兰生物建成并验收通过全省首家企业P3实验室,豫氢装备为北京冬奥会建设首座加氢站。
(三)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推动郑新产业协同。坚持郑新产业协同发展与错位发展并举,瞄准郑州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围绕与郑州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文旅康养、食品制造、都市农业等特色产业。郑新两市签订了《郑新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推动在装备制造、现代家居、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目前,我市汽车空调、转向器、滤清器等零部件企业与郑州宇通、日产等整车企业配套合作,实现整车制造与零部件供应协作分工;超过50家规上企业与郑州200余家企业开展供需合作;积极承接郑州现代家居、食品加工、印刷包装、新型建材等外溢企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交通互联,建设复合型交通廊道。全力推进铁路、高速、国省干线、快速路等建设,G107新乡境改建、菏宝高速辉县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郑辉高速、安罗高速、沿黄高速、兰原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郑新快速路、郑新高速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济郑高铁新乡段及卫辉南站、新乡南站建设基本完成,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在即,郑新之间将实现双高铁通道。
(五)全力推进平原示范区融入郑州都市圈。完善生态水系、高快路网及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精准补贴实现郑新黄河桥豫A(V)小型车辆免费通行,开通运行郑平公交,引入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省人民医院北院区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王府井奥特莱斯正式营业,吸引郑州市民跨河购房置业。坚持产业为基,大力发展“两高一先”主导产业。启动平原科教城规划编制,与省内多所高等院校达成合作意向;推进“中原农谷”建设,获批全省唯一以种业为建设内容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已落地。中部冷链物流港引进信基供应链产业园、新加坡丰树现代仓储中心等重点项目;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绿色智能科技园等为载体,入驻运城制版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河南省检验检测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开发区。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新乡市将紧抓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主动融入都市圈建设,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性城市。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整合华兰生物等资源,加快推进太行实验室建设。与河师大、中电科22所联合共建“两室一装置”,支持河师大“双一流”建设。推进河南电池研究院、天博物联网研究院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华兰生物、银金达、驼人、科隆等4家产业研究院和河南电池研究院、芯睿电子、亚都实业等3家中试基地建设。每年新培育国家、省级创新研发平台30家以上。探索高校、院所、企业、地方合作新模式,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积极争创智慧岛双创载体。
二是加快“中原农谷”建设。以郑新一体化发展为牵引,高标准编制“中原农谷”建设规划,完善组织架构,探索运营模式,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一核三区”建设。重点围绕“农”字延伸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技术交易等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做优做强;围绕“谷”字推动更多涉农研发机构、企业、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等要素集聚;围绕“大生物工程”谋划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或基因工程,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种业创新体系、农业产业生态。
三是加快郑新产业协同。坚持协同发展,加强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配合协作,构建连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共同做强优势,发挥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等双方共有优势,与郑州瑞龙等药企联手共建,提速升级;与郑州宇通、海马、日产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合作,构建动力电池—电动车—示范运行的完整产业链。主动承接转移,规划建设一批承担更大功能的产业园区,加强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合作共建。
四是加密跨河通道。在既有S101、G107辅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107东移改线、大广高速、S220黄河大桥及在建的郑济公铁两用桥、安罗高速、G230黄河大桥基础上,加快郑辉高速、郑新高速(龙凤大道)、郑新快速路(利用郑济公铁两用桥)、沿黄高速黄河桥等项目建设,“十四五”末将达到12座黄河大桥。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S3线、S4线新乡段建设,构建“一环一线”轨道交通,形成多元便捷综合交通全面连通都市圈城市。
五是全力打造平原示范区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以平原科教城、中原农谷、龙凤大道、省人民医院北院区、中部冷链物流港等一批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高端服务、先进制造主导产业发展。坚持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快建设郑新经济合作区,与金水区、惠济区和郑东新区合作共建飞地产业园区;申建综合保税区、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搭建中原农谷对外开放平台;促进郑州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商贸娱乐等优质资源向平原示范区延伸,创造无感化、同城化发展环境,全力打造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
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相关工作正在扎实推进,郑新一体化发展相关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您提出的相关建议非常宝贵,也相信,您提出的问题,在各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在郑新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将会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