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257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把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成效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围绕营商环境“六最”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务效能,在上轮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排名全省第6位,连续两年均前进3个位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
一、强化柔性执法,保障法治环境
一是率先建立“四张清单”制度。我市着力深化包容审慎精准监管,早在2022年印发《关于推行“四张清单”制度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不予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和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制度。二是动态优化清单内容。全市各部门对标省直对口部门清单,结合我市执法实际,参考外地先进经验,对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公开,确保事项精准、标准统一、全市适用。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探索设定合理“观察期”,制定包容审慎的监管规则标准,细化监管措施,提升执法规范性。2025年初至6月,全市各行政执法单位共办理免罚案件7414件,涉案金额276余万元;办理减轻处罚63044件,涉案金额650余万元;办理从轻处罚案件42件,涉案金额50余万元。三是扎实开展行政执法作风整治与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印发《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推进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营商环境领域涉企行政执法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全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五项行动”推进会,全面排查整改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问题。通过行政复议纠错案件、12345热线涉企执法投诉、案卷评查及重大处罚备案审查等渠道,启动执法监督程序,采用“伴随式”执法开展常态化监督,依据“双随机、一公开”,对联合入企检查进行全程监督,保障企业权益。
二、强化监督评议,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一是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深入推行首席服务员制度,2024年市县两级选派3123名业务骨干担任第三批“四上”企业和省市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员。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90家企业设立营商环境基层联络点,对行政执法效能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问题及时上报。开展2025年季度政务效能满意度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扩大至15个县(市、区),广泛听取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市场准入、法治保障等营商环境热点问题的意见建议,形成“急难愁盼”问题清单,督导相关责任单位和县(市、区)问题整改。二是持续开展“我要评议”活动。邀请企业群众对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和职能科(股)室、基层站(所)进行满意度评价,目前全市共597个单位被纳入“我要评议”范围,评议对象3829个。累计有效评议共计33695次,发送邀请评议短信32万余条,针对不满意评议责任单位下发工作通报8期,解决多项困扰企业和群众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三是实施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聘请社会各界代表担任第二届182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对我市营商环境领域进行全方位监督,提交损害营商环境的案件线索和有关意见建议。四是畅通投诉处理渠道。在12345热线设立营商环境专区,开通营商环境建言献策留言板、电话热线和线下接待室,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收集解决企业群众诉求。目前通过“诉前协调”累计办结企业反映案件28件,解决各类欠款约3730万元。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政务效能
一是专题授课,深化专业认知。组织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单位业务骨干联合授课,围绕咨询引导、受理登记、审批流转等全流程,开展实操培训与案例研讨,提高窗口业务受理能力。增设帮办导办专席,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加强对涉企政务服务事项,特别是运输服务许可、技术合同认定、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新办等高频业务培训,提升帮办员专业度。二是互学互训,增强协同效能。组织跨部门人员互学互教,通过模拟场景演练,疑难问题分析,让不同部门窗口服务人员置身于复杂业务场景中,现场解决窗口常见问题,强化部门间协同办理能力,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涉企服务无缝对接。三是持证上岗,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窗口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通过培训、考试认定,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行政办事员或政务服务办事员证书,切实提升窗口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四是专项辅导,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市县两级辅导活动,不定期就政务服务“有诉即办”、服务礼仪、网络安全等工作组织县(市、区)业务骨干进行系统指导和业务培训。组织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为重点,筛选确定37名“一口清”业务能手培养对象,成立学习交流群开展学习,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五是严格考评,培养担当精神。坚持推行窗口服务“红黑榜”制度,严格落实周测评、月通报制度,每季度进行“优质服务标兵”评选,营造创先争优氛围。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全面排查整改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政务服务提档升级等方面问题,着力推动企业群众“急难愁盼”解决。
四、强化金融支持,助力企业发展
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金融机构定期调度工作机制,组织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投放攻坚行动以及“开门红”“双过半”“全年红”等专项信贷提升活动,督促引导各金融机构、各县(市、区)抓好融资支持。截至5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新增额均居全省第4位。二是健全财政激励引导机制。印发《新乡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价激励办法》,每年开展评价激励,设立“金融支持新乡经济发展先进单位”“金融支持新乡经济发展创新单位”奖项,每年组织“银行家培训班”开展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三是高效运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成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建市、县级工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将走访范围拓展至外贸企业、军创企业、科技型企业及所有民营企业,已走访442141户。自去年10月至今,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营主体累计授信金额374.26亿元、投放贷款金额355.13亿元。首贷金额34.25亿元。四是创新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如农商行推出豫商小微企业贷、豫商园区快贷;建设银行推出云税贷、商户云贷;工商银行推出旅游民宿贷、粮食收购贷;农业银行推出政采e贷、惠农e贷;中原银行推出商超V贷,落地新乡首笔“数转贷”业务。五是开展常态化融资对接活动。依托新乡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立线上周对接机制,线下开展“金融助万企”专项行动,围绕科技创新、纺织行业、中原农谷等重点领域和产业组织召开专题政银企对接会,共达成签约金额32亿元。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减费让利以及续贷、转贷等各项金融惠企政策,截至5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余额116.94亿元,累放金额43.37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夯实制度基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加强信贷支持,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任务执行落实到位,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多措并举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