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新政〔2022〕2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已经2022年11月2日市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9日
新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必须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格局新优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关部署,结合新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2016年以来,新乡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氢能等未来产业也呈突破发展态势,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基础良好。新乡市是“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国家火炬新乡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电池电动车产业,产品门类齐全,涵盖各类新型动力二次电池,拥有六大系列近千种型号电池产品和20多个系列的电池原材料、零配件。在锂离子电池、镍基电池、镍氢电池材料以及锂离子电池材料等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产品广泛应用于军用、铁路、航空、汽车、通讯、电动工具以及电动玩具等其他民用领域。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涵盖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卫材四个大类,形成血液制品、疫苗、中成药、抗生素、核苷系列化学原料药系列产品。电子信息产业涉及通信设备、电波环境特性观测、智能终端配套、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北斗导航等领域。
研发优势明显。电池电动车领域,拥有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隆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科公司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师范大学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新太行有限公司和22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锌银电池研究”项目获国家重点专项支持;科隆集团实施的省重大科技专项“动力锂离子电池用新型高比能正极材料研发”项目,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7000米提供了全套能源保障。河南电池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合作建成年产500台套(40kw)的氢燃料电池堆示范线。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华兰生物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拓新生化核苷生物及化学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华隆生物干细胞与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华兰生物生产出全球第一支H1N1流感疫苗,并进军基因工程重组及单克隆抗体药物领域,疫苗产品产能全国第一。
产业链条完整。电池电动车产业已形成从原材料制作、电池零部件、电池芯及电池组、电源管理系统、电动车、电动汽车用转向器和空调、电池检测、电池回收再生铅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锂电回收方面,电池研究院在回收技术攻关、河南锂动在阶梯综合利用、威猛振动在拆解与资源回收等方面都已经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河南科隆集团承担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废旧锂电池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相关项目已经启动。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新乡高新区建设了全国最佳氢能产业园,建成河南省第一座油气电合建站,引进氢储(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条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及设备生产线。
(二)面临形势
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深度演进、相互交织,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期间,国家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为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指明了路径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逐渐从错位竞争向正面竞争转变,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持续增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趋于复杂。“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整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产业核心人才紧缺;产值规模较小,产业能级偏低;产业链条较短,带动作用较弱。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面对旧力渐弱、新力渐强的分水岭,只有在破解结构性矛盾上聚焦发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未来产业,才能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集中资源要素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围绕“两个确保”目标和“十大战略”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2大未来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二)主要原则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创新迭代,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新经济,形成新动能,培植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监管服务等方面作用,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市场主体活力。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积极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持续办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吸引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新乡落地转化,全面融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示范带动,集聚发展。实施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和重大示范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规模效应。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竞争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全省领先,未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基本形成具有自主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力争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在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在生物与新医药等优势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培育1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创新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集群发展成效明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形成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引进引领型企业,积极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持续完善政府资金稳健投入机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扩大投入。法规、信用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充分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到2035年,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未来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培育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力争成为中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三、发展重点
围绕创新引领、壮大规模,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示范推广,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在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取得突破。
(一)生物与新医药
1.生物医药。以华兰生物为龙头,做精做强全市生物技术药产业。优化血液制品产品结构,开展血液制品工艺再升级、再优化,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大力开展重组凝血因子VII、VIII产品的开发;加强疫苗新产品开发,丰富疫苗现有产品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冻干人用狂犬疫苗(Vero细胞)、百白破疫苗生产批件申报工作;加快单抗产品研发,推动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单抗、阿达木单抗尽快上市,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P3实验室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提升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发展水平;重点发展基因组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微生物等医学前沿技术,推进华大基因华中中心、华兰生物医药研发及智能化生产基地、茵特塞尔细胞制备中心和综合细胞库建设。
2.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以驼人集团为龙头,以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平台,围绕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吸收性生物蛋白绵、人工介入器官、聚乳酸医用材料及制品和医疗设备、制药设备等行业发展方向,加强新型增塑剂、可吸收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涂层等应用,促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长垣市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储备、研发等优势,全力打造医用防护用品“三基地、三中心”(生产基地、储存基地、进出口基地、研发中心、调拨中心、检测中心),全面服务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3.高端化学原料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走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道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稳定、完善的产业链产品。加快发展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等绿色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围绕抗病毒、抗肺纤维化、抗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呼吸等领域,重点发展核苷系列、培南系列、沙坦系列、小分子药物、吡啶类及吡啶衍生物等高端原料药的开发研究,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落实省、市优惠政策,支持重点制剂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保留更多药号,抢占市场份额。
4.现代中药。依托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核心,打造和完善现代中药产业链条。一是积极发展中成药产业,大力培育佐今明制药、百泉制药、中杰药业等骨干企业,推动地方特色中药饮片、经典名方的开发以及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和应用,在市场上增加品种供应、提升品质口碑、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引进知名医药制造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新乡中成药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迈进。二是立足特色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重点支持发展封丘金银花、卫辉卫红花、辉县山楂、连翘、苦皮藤等道地药材和优势大宗中药材,鼓励有资质的中药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生态基地,提升我市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5.生物农业。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原农谷”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把“中原农谷”建设作为打造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攻克种源“卡脖子”核心技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以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为主线,以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种业和粮食产业发展,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世界有影响的农业创新高地。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重点发展种业科技、生产加工、交易展示、产业示范、总部经济等业态,积极推进先正达夏玉米研发中心、河南大学平原示范区抗逆改良试验基地、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菊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专栏1: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重大项目 |
生物医药: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研发及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项目、新乡双鹭药业有限公司生物发酵、生化及中药提取和化学合成原料药及制剂二期项目。 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驼人医疗产业新城项目、亚都实业二类医疗防护用品项目、新乡市医疗器械及医疗纺织品(软器械及床品)洗涤项目、河南威浦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医用防护产品全产业链生产项目、河南省卫安实业有限公司二三类卫材和医疗器械项目、长垣市医疗防护用品储备基地及调拨中心项目、新乡市华之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子诊断平台研发与制造项目、长封一体化飞地园区项目。 高端化学原料药:新乡制药年产5000吨核苷系列原料药及2亿只注射剂建设项目。 现代中药:佐今明制药现代工业园项目、兴龙生物医药技术高科技研发产业园项目。 生物农业: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
(二)电池及新能源
1.锂电池领域。利用新乡市锂电池全产业链及河南电池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优势,做大做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