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107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借助优势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经与市科技局、人社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四五”以来,新乡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指引,聚焦豫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定位,推进中心城区与近郊县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探索打造城乡区域融合示范样板。
(一)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管委会+公司”运营架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框架全面建立,奖优促劣的实绩导向更加突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证明、证照等申报材料电子化,90%以上政务服务实现全程网办;高质量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新生儿出生、退休、企业信息变更等20个“一件事”;营商环境评价在全省居第6位,较“十三五”末提升6个位次。二是加快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全市共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总规划面积232.7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37.91平方公里。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垣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全省试点开发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纺织服装产业链重点企业50余家,相关产品达到110种,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长垣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桥式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入选2023年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85位。三是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达11258家,培育智能车间(工厂)114个,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3家,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智谷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与国家顶级节点连接,建成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电信天翼云中部基地等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二期开工建设,并入选省级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
(二)推进城乡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一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95%以上,村集体成员分红1亿元以上。深入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道路和自来水户户通基本实现全覆盖,污水收集户户通和弱电线路整治规范达到80%以上,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乡村建设十大典型案例。长垣市、新乡县成功创建国家、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二是着力强化技能培训。开展大规模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约88万人次,累计新增技能人才约57万人。着力增强返乡人才创业能力,累计完成创业培训6.3万人次。共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8个,为返乡人才创业提供平台支撑。三是不断完善交通网络。新晋高速、沿太行高速、兰原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顺利通车,G107新乡境改建工程、G230封丘至开封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新建成跨黄河大桥2座,交通互联水平不断提升。四是着力加强人才培育。实施牧野英才计划,柔性引进外国高层次专家200人次,延揽各类人才14.1万人。
(三)加快绿色发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连续4年实现改善,2024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20年下降9.2%。2024年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5261亩,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完成率达79.7%。二是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十四五”以来,全市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51.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642.8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比重达57.4%,我市成功创建碳达峰试点城市。加快工业绿色改造攻坚,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74家、绿色园区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0家,银金达新材料、巨人起重机入选首批省级“零碳”工厂,心连心集团入选“超级能效”工厂,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突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能级。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专项攻坚”行动和“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培育工程。深入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持续推动千兆城市、5G基站、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要素流动,持续促进融合发展。全面贯彻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借鉴长封一体化经验,规划建设飞地产业园区,实现各县(市)、区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强化保护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严控“两高”项目发展,持续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
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