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216号建议的答复
您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与市税务局、市银保监分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工信局共同研究,答复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整体情况
我市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超60万户,贡献了全市7成以上的GDP,8成以上的税收,9成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全市11家上市企业中9家为民营企业,67家国家级、5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心连心集团、卫华集团上榜2024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河南矿山等9家企业上榜2024河南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乡实践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市实现“产业兴市”和“制造强市”的重要力量。
二、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工作领导,在全省较早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完善了组织架构。印发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任务分工等政策文件。6月6日全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市委李卫东书记作重要讲话,增强了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
按照省部署,深入开展“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与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做到“四上”企业走访全覆盖。其中市本级走访“四上”企业530家,在活动中察实情、听诉求、解难题、强信心。我市建立了市县两级发展改革部门、市直各成员单位与民营企业多层次的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并且定期开展调度,推动健全完善面对面交流、入企服务调研、问题诉求解决和部门联动交流等相关工作机制。召开行业协会商会座谈会,建立与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2025年二季度全市召开企业座谈会177次,收集问题诉求3001个,已协调解决2973个。
三、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贯彻落实《关于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从严管理监督激励保护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意见》,完善激励担当作为“一意见五办法”,列出了9种可以容错和7种不得容错的情形,做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打击诬告陷害、澄清正名等各项工作。建立府院联动机制,人民法院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审慎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保障“保交楼”、“保交房”项目资金闭环使用,促进复工续建,对符合交房条件的依法解除查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推动民营企业承接用好国家政策资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实现转型升级。2024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我市共争取1.65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今年国家将发行2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设备更新。截至4月底,我市350余家工业企业已更新重点设备近7000台(套)、完成投资28亿元,预计可申请上级补助资金7000万元。今年以来,全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支出3.42亿元。后续,我们将紧盯国家政策和投资方向,加强培训,指导民营企业争取更多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
二是促进民营企业与国企合作,我市参与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12支,总规模176.8亿元,已投资银金达新材料、慧联电子、威猛振动、冠晶半导体等本地优质民营企业。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强化招商功能,完善国企与民营企业对接合作机制,扩大开放协作。
三是依托新乡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专题银企对接活动,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专题银企对接会,推介“科创贷”“科技贷”“专精特新贷”“善新贷”等科技金融政策产品30余场次。截至一季度,平台入驻各类金融机构34家,发布金融产品305种,累计放款总额296.72亿元。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成立专班,启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加强无还本续贷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五、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方面
一是加强民营经济的工作协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11名市级领导和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作,研究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和重大工作安排,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近年来,我们稳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上线应用开办餐饮店、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等21个“一件事”,21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建设新乡市企业服务中心,集成47个涉企部门服务事项,创造性打造“实体中心+云端帮办+服务专员”立体服务体系。谋深谋实一批涉企“微改革”事项,推动涉企政务服务“一窗收办”全覆盖。
三是加强企业权益保护。健全涉民营企业被执行人失信分类分级惩戒、守信激励和信用修复机制。2024年以来屏蔽失信法人及其他组织3376条,撤销法人被限制高消费2828条,为3376家企业及时修复信用,推动企业减负焕新。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连续三年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及十大典型案例。畅通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全面推行网上立案、网上调解、在线保全等服务,建立“立审执”一体化办案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深化民商事诉讼案件繁简分流,2023年以来共调解案件685件,涉及标的1.25亿元。加强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全流程管理,防止以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允许涉案企业使用被查封财产127件次,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尽可能维持企业的“造血”功能。持续推进包容审慎精准监管,截至4月底,全市各行政执法单位共办理免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案件26690件,涉案金额469万元。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全面纠治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六、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实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工作机制,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们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