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答复
张吉星委员:
十分感谢您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支持。关于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22号提案,经认真研究,对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建议内容,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把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成效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治化营商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提供新动力。
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一是政务服务“一门”“一窗”“一网”办理。市、县两级均建有综合政务服务大厅,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梳理个人和企业50个“一件事一次办”目录,上线“出生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退休养老一件事”“水电气一件事”等31个一件事,截至2022年5月已办理业务11800件。二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新乡市大数据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按照市、县、乡三级管理架构,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权力运行+综合监管”新型大数据监管模式,推动制度标准流程重构。目前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各单位、各部门掌握的各种数据或信息已进行归集与整合,并开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渣土车全流程监管”等多个特色场景应用。
二、优化法治环境建设
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市各执法单位通过官方网站公示清单、上门发放告知书等形式明确告知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点,明确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事项范围,让市场主体知晓违法“红线”,并将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三项制度”推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法考核内容。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实行柔性执法。对于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的相对人,视情给其一定的整改期限;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慎用查封、扣押等措施,纠正“一律高限处罚”“一律关停”等粗暴执法行为。三是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机制。制定联合抽查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落实行政监管公示、行政监管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监管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避免重复检查行为。四是持续开展行政执法监测点制度。我市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110家市场主体建立行政执法监测点,针对其反映的问题,集中开展督导调研进行协调解决,进一步规范涉民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三、拓宽政企沟通渠道
一是建立“一码惠企”平台。全面梳理涉企政务事项、监管事项、惠企政策等信息,建设全方位多角度企业数据库,实现为企业画像,服务精准化、智能化。目前平台已上线功能有码上名片、码上政策、码上诉求、码上监管等模块。二是省内首推“双向挂职”制度。选取3021名市、县两级业务骨干担任“四上”企业和省市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员,作为企业和项目的惠企政策宣传员、发展情况调研员、涉政事务协调员、行政执法监测员,选派101名优秀企业人才到市、县两级职能部门交流学习,及时反映、解决企业问题,有效降低政企沟通互动成本。三是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由33名市级领导分包102户重点企业,设立5个工作专班和15个服务工作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振企业投资兴业信心。四是设立12345热线营商环境专区。24小时受理营商环境咨询、建议和投诉服务,2022年第一季度共收到并向市纪委监委转交各类市场主体对我市营商环境的意见2885条,梳理问题116条,对制度性、政策性问题限时研究处理。五是开展市场主体大回访活动。组织市、县两级有关单位对办理涉政事务的所有服务对象进行回访,及时了解企业所思所盼,制订整改台账,限时整改提升。
四、完善金融信用体系
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联合金融、税务、社保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大联合惩戒力度,鼓励银行机构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和中长期贷款支持。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上线新乡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全市已累计注册企业1044家,通过审核进入全省白名单企业403家,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点、痛点,在信用贷、政采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贷等方面开展产品创新。三是优化金融服务。建立线上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打造24小时不落幕的银企对接平台。推动全市各银行建立贷款快速响应“123”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信贷流程,持续压降企业融资成本。
五、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按照“整合、改制、扩区、调规”的程序,不断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人防、治污等配套设施,加快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开发区应用场景示范工程。二是强化干部作风。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列为干部能力作风建设年工作重点,以行政管理、窗口服务、执法办案等为整改提升重点,加强办事人员教育培训,定期开展企业满意度监测,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问责追责机制,倒逼各级各部门转变服务观念,强化工作作风。三是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相关部门起草涉企政策前广泛听取企业家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根据企业的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并主动接受企业家、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公众对涉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不断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顶层设计,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中肯建议,希望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