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9号提案的答复
常明委员:
十分感谢您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支持。关于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29号提案,经认真研究,对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建议内容,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把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成效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治化营商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提供新动力。
一、规范行政执法检查
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市各执法单位通过官方网站公示清单、上门发放告知书等形式明确告知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点,明确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事项范围,并将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三项制度”推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法考核内容。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实行柔性执法。对于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的相对人,视情给其一定的整改期限;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慎用查封、扣押等措施,纠正“一律高限处罚”“一律关停”等粗暴执法行为。三是减少重复检查。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机制,制定联合抽查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落实行政监管公示、行政监管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监管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避免重复检查行为。
二、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一是政务服务“一门”“一窗”“一网”办理。建设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精简审批环节,取消不必要的申报材料和证明材料,积极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免费帮代办服务等制度。目前,我市行政许可类即办件占比达52.73%,承诺时限压缩比例达75%以上,不见面审批占比达到90%以上。二是明确业务办理时间标准。各单位以分钟为单位制定并公示即办件办理和承诺件受理时间标准,每天通过预约系统和办件系统对办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监管通报。三是持续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推进解决审批难。办理建筑许可审批环节精简为10个,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产业类项目全流程办事时间压缩至4.5个工作日,办理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均实现容缺办理、并联办理。四是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解决办事群众和企业非自身原因导致的不能成功受理、成功审批问题,自2021年12月设立至今,“办不成事窗口”共接到群众反映问题351个,现场解决问题187个。
三、推动惠企政策落实
一是建立“一码惠企”平台。全面梳理涉企政务事项、监管事项、惠企政策等信息,建设全方位多角度企业数据库,实现为企业画像,服务精准化、智能化。目前平台已上线功能有码上名片、码上政策、码上诉求、码上监管等模块。二是省内首推“双向挂职”制度。选取3021名市、县两级业务骨干担任“四上”企业和省市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员,作为企业和项目的惠企政策宣传员、发展情况调研员、涉政事务协调员、行政执法监测员,选派101名优秀企业人才到市、县两级职能部门交流学习,及时反映、解决企业问题,有效降低政企沟通互动成本。三是开展市场主体大回访活动。组织市、县两级有关单位对办理过涉政事务的所有服务对象进行回访,收集企业群众对相关政策的问题建议,制订整改台账,疏通政策落地堵点,保障政策惠企实效。四是推行“万人助万企”活动。33名市级领导分包102户重点企业,设立5个工作专班和15个服务工作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保障政策直达。五是推行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定市级领导分包项目台账,通过定期调研、组织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项目推进中存在具体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确保全年投资计划目标顺利完成。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不断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顶层设计,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中肯建议,希望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