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28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郑新一体化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提案》收悉,提案对郑州市、新乡市制造业基本情况、合作基础做了详细分析,并围绕推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提出了科学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现结合我委职能,就提案中的意见建议答复如下:
一、郑新一体化制造业协同发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一体化空间布局。主动对接“1+8”郑州都市圈规划,把郑新一体化作为推动我市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引爆点,实施城市南向发展战略,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南向发展规划、市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三线”试化,明确“一轴两翼一组团”空间发展布局,“一轴”即以主城区到新乡县、平原示范区、原阳县为主干,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先导区;两翼即以辉县市、获嘉县和卫辉市、延津县为两翼,打造郑新一体化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带;一组团即以封丘县和长垣市为组团,打造长封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
(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推动郑新产业协同。坚持郑新产业协同发展与错位发展并举,瞄准郑州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围绕与郑州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文旅康养、食品制造、都市农业等特色产业。郑新两市签订了《郑新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推动在装备制造、现代家居、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围绕绿色食品,引进河南中央厨房产业园、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郑州雨轩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河南悦之丰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生产企业,形成了食品加工销售集散基地,成为郑州都市圈“后厨房”。围绕装备制造,引进郑州郑控电气有限公司配电柜设备生产项目、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孵化基地、洁普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年产400万套环保设备及智慧工厂等项目。围绕高校科研,规划建设平原科教城,持续推进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河南交通职业学院、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质量技术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合作项目。
(三)以创新为引领,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在新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落实出台的“自创区新八条”,在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关键环节发力,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措施”,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股权或期权,实现由“分粮”向“分田”转变,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组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高远公路养护公司获批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用,华兰生物建成并验收通过全省首家企业P3实验室。
二、下步重点工作
新乡市将紧抓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主动融入都市圈建设,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加快郑新产业协同。坚持协同发展,加强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配合协作,构建连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共同做强优势,发挥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等双方共有优势,与郑州瑞龙等药企联手共建,提速升级;与郑州宇通、海马、日产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合作,构建动力电池—电动车—示范运行的完整产业链。主动承接转移,规划建设一批承担更大功能的产业园区,加强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合作共建。
(二)加快“中原农谷”建设。以郑新一体化发展为牵引,高标准编制“中原农谷”建设规划,完善组织架构,探索运营模式,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一核三区”建设。重点围绕“农”字延伸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技术交易等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做优做强;围绕“谷”字推动更多涉农研发机构、企业、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等要素集聚;围绕“大生物工程”谋划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或基因工程,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种业创新体系、农业产业生态。
(三)全力打造平原示范区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高校科研、先进制造主导产业发展。坚持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快建设郑新经济合作区,与金水区、惠济区和郑东新区合作共建飞地产业园区;申建综合保税区、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搭建中原农谷对外开放平台,全力打造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