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47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委职责,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把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成效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今年年初开展2023年度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治化营商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提供新动力。
一、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动“承诺制+标准地”“用地清单制”改革,初步建立“联合测绘”“联合踏勘”机制,深入开展联合验收,推进项目前期“一件事”,拓宽电子证照覆盖面。全面升级工改系统,实现各阶段上传资料及审批结果上下共享,增加跨层级协同受理功能。二是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一网通办”“一网统享”“免证办”“电子证照”“免审即享”等特色服务不断完善,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不见面审批”率达90%以上,承诺办结时限压缩比达75%以上,实现1000余项事项即来即办、111项一证通办、442项容缺办理、88项秒批秒办、800项全省通办,市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进驻率达到91.8%。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清理规范行政审批特殊环节,建立限时办结机制,对外公布286项市直特殊程序清单。三是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线上建立“一件事一次办”联办平台,实现“统一收件、自动分发、分类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信息共享”,线下设置“一件事一次办”窗口,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目前已上线50个事项,累计产生办件4万余件,改革成效被省、市级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二、不断强化企业帮扶力度
一是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2023年5月,市、县两级共派驻3000多名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业务骨干担任“四上”企业的“首席服务员”,通过常态化点对点服务,担当“惠企政策宣传员、企业发展调研员、涉政事务协调员、行政执法监测员、营商环境监督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特邀监督员全流程监督活动,实行优化营商环境基层联络点制度,及时了解企业所思所盼,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打造“新税好办”服务品牌,推出远程视频教办、微厅出门即办、驿站暖心帮办等服务举措,构建“一体六翼”税费服务新模式。水电气要素保障服务不断提升,实现水电气暖网外线接入工程并联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用水用气业务实现线下一窗、线上一网办理,实行小型项目获得用水“三免”政策,供水供气工程“0成本”外线接入。三是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同时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制造业贷款存贷挂钩机制、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开展绿色信贷、普惠小微贷款、首贷、信用贷等信贷投放攻坚行动。建立小微企业金融顾问制度,打造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设立应急转贷资金,推动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3月底,我市各项贷款余额、新增额均位居全省第4位。
三、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效
一是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意见》《新乡市招商引资绩效评价激励办法》等系列引领性文件,提高重大项目及外资项目考核权重,健全“周例会、月讲评、半年项目观摩”常态化问效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重要客商亲自接待、重大活动亲自带队、重点问题亲自协调。二是深化产业链招商。聚焦“542”主导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进一步梳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13个重点产业链“四张图谱”和“四个遍访”清单,找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和中高端,推进重点产业链式发展。对“三个一批”签约项目和谋划的91个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招商项目,每周更新进展情况,加强定期分包调度,不断提升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三是高质量举办系列经贸洽谈活动。承办2022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河南),共签约合作项目86个,总投资230.5亿元;组织第五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项目签约工作,现场签约欧洲农业物理研究院现代育种中心项目、融汇工业产业链基地项目等15个项目。举办2023中原农谷预制菜国际博览会暨产业发展论坛。活动共达成预制菜投资、产销对接合作项目45个,其中投资类项目20个,总投资213.1亿元人民币,产销对接类项目25个,合同总金额18.5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不断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顶层设计,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中肯建议,希望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