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58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新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与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抓紧抓实,在上轮省级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排名全省第6位,连续两年均前进3个位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突出统筹调度。设立正处级单位新乡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指导督促各有关部门精准高效优化升级惠企便民政策,对各项改革创新工作任务落实情况、问题整改提升情况进行督促协调,扎实推动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严格落实奖惩。树立结果导向,突出重奖重罚,修订《新乡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奖惩实施办法(试行)》,对在省级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的先进、落后市级指标单位和个人、相关县(市、区),实施更加精准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与评先树优、财力补助、年度考核、文明单位“四挂钩”措施,促使各级各部门加强重视,不断增强各级各部门打造便捷高效为民的服务体系和良好营商环境的自觉性。目前,已落实对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等5家单位及部分个人的记功嘉奖程序。
二、优化审批流程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引领,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难点,将跨部门或者跨层级办理多个事项集成办理。目前,我市已上线21个“一件事”,涵盖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一是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在市、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整合审批事项,实现多部门业务“一窗通办”。二是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系统对接、信息共享、联动审批、“四电”应用、容缺受理等方式推动审批流程实行“四减一优”,平均减跑动83%、减环节82%、减时间85%、减材料76%,50%以上表单信息免填写。三是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将多部门、多项政策的复杂办事流程,整合为“一件事”主题式指引,告别“反复跑、多头问”困境。四是将食品生产许可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对低风险食品企业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局办理。对食品生产企业申请延续的,书面承诺生产条件未发生变化的可免于现场核查,超出文件规定的申请条件和申报材料一律取消。跨部门联动开展证前指导,帮助企业提前解决问题,提高审批通过率。
三、建立绿色通道
针对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推进线下涉企办事“只进一门”,打造“实体中心+云端帮办+服务专员”立体服务体系。一是集成15个部门的212项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面对面辅导和“一窗收办”。二是遴选150名专业人才,组建市、县、乡三级涉企事项“放新帮办团”,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远程辅导、上门办理等服务。三是引入多家专业服务机构,提供融资对接、人才引进、数字转型和法律咨询等8大类增值服务。四是建立为企服务“有诉即办”工作机制,做到“当天响应、三天回复、十五天跟踪”。同时融入企业纾困服务,对企业反映频次高、反映强烈的诉求,挖掘趋势性问题,建立长效解决机制,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针对重点项目: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服务,加快项目推进。一是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效,工程建设项目分类由最初的13类增至23类,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类由100个工作日压缩至41个工作日以内。二是对17类项目审批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增加城市更新、市政道路等审批流程,社会投资一般住宅类项目、一般工业类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24天、20天,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流程时间压缩至8天。三是搭建跨部门联席会商平台,提前介入项目前期策划,统筹解决堵点问题,确保项目“拿地即开工”。四是上线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实现关联业务“只跑一窗”或“零跑腿”。
四、强化政企沟通
市12345热线设立营商环境专席以来,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强化热线受理、办理企业诉求的能力。一是抽调话务、质检、督办业务骨干成立营商环境专班,紧盯营商环境工单办理,实现“动态清零”。二是在工单闭环办理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对涉及营商环境的工单进行彩色特别标注,方便专班人员全流程跟踪督导。三是在热线系统增加IVR语音导航,企业和群众根据语音提示按“1”,可直接转到营商环境专线,方便企业反映诉求和营商环境专项数据分析研判。今年以来,共受理营商环境工单4400余件,平均办理时长小于3个自然日,按时办结率99%,办理满意度99%。
五、深化改革创新
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新乡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专项方案,明确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点目标和关键举措,探索实施170条突破性、创新性、引领性改革措施。今年以来,对标学习上海、大连、许昌等地市先进改革经验,研究制定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明确关于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宜居宜业环境的39项重点改革任务,作为年度营商环境整改提升的目标性、任务性依据,督促全市各部门持续加大惠企便民改革创新力度,一体化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一是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开展政务服务提档升级行动,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公布41项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负面清单(市级),对政务服务办事指南准确度和执行情况开展排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依法依规办理,规范行政审批特殊环节,建立限时办结机制,公布282项市直特殊程序清单。二是继续推行“周日开放”和预约服务。在“放新办”公众号上统一推出预约服务,所有服务事项均可通过预约办理。目前“周日开放”推出涉及7个部门的72个事项,日均办件量122件,其中热门事项如公积金、车驾管、出入境等业务,基本满足群众“正常时间没空办,业余时间没处办”的特殊需求。三是用好“办不成事”窗口。在各级政务大厅均设立“办不成事”反映专窗,市本级为“有诉即办”窗口。构建“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有效化解政务大厅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
七、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一是全量归集共享信用信息。高标准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及“信用中国(河南新乡)”门户网站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1+N”市县(区)一体化信用信息平台体系,制定市县两级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确保各类信用数据应归尽归、准确有效、更新及时、有序共享,截至目前,累计归集数据突破4.3亿条,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下信息项全覆盖。以创建总分值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二是创新信用监管机制。发挥信用激励机制作用,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建立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为基础、行业信用评价为重点的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制度。在劳动用工、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38个重点领域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建立严重违法失信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对违法失信企业“利剑高悬”,对诚信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八、推动跨域通办
以深化区域协同为目标,持续推进郑州都市圈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一是聚焦行政许可领域,优化跨城市审批流程,建立统一的审批标准和互认机制,实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同标受理、无差别办理”。二是全面推广电子证照互通互认,打通数据共享通道,推动身份证、营业执照等高频电子证照在都市圈内跨区域、跨部门通用,消除地域限制。三是重点推进社保、医保、市场准入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模式,让企业群众办事“一地申请、全域通办”。
九、强化宣传引导
制定2025年度营商环境度系列新闻发布会实施方案,常态化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组织各级各部门积极向主流媒体推送营商环境新闻稿件,充分运用“宜商新乡”微信公众号,每日发布各类政策动态信息和典型案例,展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果和创新成效,同时,在“宜商新乡”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留言板、投诉举报和我要评议等版块,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目前公众号关注量突破7万人,累计发布各类政策动态信息1000余篇,第一季度全市营商环境新闻信息被中央和省级媒体采用刊发500余篇,大力营造“人人、事事、处处、时时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我市将紧抓改革创新不放松,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不断强化舆论宣传、不断响应企业诉求,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动力。
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