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111号提案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民营企业融资多元化探索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我市持续优化服务举措,强化资源统筹,高效运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工作,持续扩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提升融资服务质效。
(一)高效运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成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建市、县级工作专班,全力启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适时将商务、海关等部门纳入机制专班,将走访范围拓展至外贸企业、军创企业、科技型企业及所有民营企业,进一步增强金融惠企力度,激发小微企业发展潜力。目前我市已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营主体443024户。全市共形成申报清单49637户,形成推荐清单46245户,推荐清单内获得授信企业户数37776户,累计授信金额325.14亿元;获得贷款企业户数36615户,累放贷款金额315.06亿元。自2024年10月15日至今,辖内银行业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合计授信45526户次,累计授信金额393.86亿元;累计投放贷款43177户次,累计投放贷款金额374.91亿元。首贷户7847户,首贷金额37.38亿元,续贷户16107户,续贷金额96.96亿元,信用贷款余额214.20亿元。累放贷款年化利率3.61%。外贸企业授信240户,授信金额87.20亿元,贷款户数229户,贷款金额59.66亿元。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如农商行推出豫商小微企业贷、豫商园区快贷等;建设银行推出云税贷、商户云贷等;工商银行推出旅游民宿贷、粮食收购贷等;农业银行推出政采e贷、惠农e贷等;中原银行推出商超V贷,并落地新乡首笔“数转贷”业务,助力惠企服务精细化、便捷化。同时,为强化政银企对接,我市多次组织企业参加金融产品线上推介会,帮助企业获取最新普惠政策和金融产品信息,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小微企业,进一步为企业纾困解难。
(二)扎实推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工作。按期组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申报,推动企业与银行贷款对接,做好政策宣传、要素保障,依法依规推动合规项目签约投放。根据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结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2024年我市组织开展2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申报,第一批推荐上报项目164个,其中通过国家审核项目37个,数量居全省第4位。项目总投资42.93亿元,2024年贷款需求12.81亿元,目前银行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4笔、金额3.82亿元。第二批推荐上报项目47个,受贷款支持范围变化影响,通过国家审核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0.96亿元,2024年贷款需求0.065亿元。
(三)持续扩大政策宣传。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新媒体推介、政策宣讲会等多样化方式,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基层、直达企业,切实提升政策知晓率与覆盖范围。一是简化申报流程,通过上门走访、扫码登记等方式直接对接融资需求,统筹各部门缩短申报环节,精简企业填报信息数量,提高获贷便捷度。二是强化政策解读,制作“政策一图读懂”“银行产品手册”“专班联系方式”等材料,在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平台公开发布,同步开展线下政策宣讲活动。3月24—28日,市级5个宣讲团赴15县(市)、区,围绕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等政策进行系统讲解,并与现场500余家企业负责人互动交流,帮助企业运用政策红利解决发展难题,推动企业进一步规范经营、稳定发展。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2025年,我委将持续健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工作统筹力度,强化政策宣传落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
(一)优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深入走访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贸企业,深度挖掘企业融资需求。引导银行机构聚焦中小微企业成长需要,优化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加快贷款审批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响应速度。同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要素资源保障,针对收集的企业融资难点问题,协调职能部门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开辟绿色通道、并联审批,加快办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广、效率高、成本适配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切实增强企业融资可得性与便利性。
(二)深入推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工作。强化政策跟踪研判,密切关注国家、省级最新政策动态,指导各县区提前着手项目储备,充分用好存量及增量政策。督促项目单位完善贷款手续,协同金融机构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升信贷工作效率,依法依规推动合规项目签约投放。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依托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平台持续宣传惠企信息,梳理并推广融资协调机制下企业获贷的典型范例,提高经营主体对政策的知晓率、参与度。开展分类帮扶,针对未获贷但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深化“政府、银行、企业、监管”四方会商,联合做好问题修复,力促企业达到融资条件。及时公布政策咨询电话,响应企业诉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推动惠企政策红利加速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